2018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大意并掌握个别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2.通过评析课文,感受文章所传递的韵味,提升对于文言类文章的感知能力。
3.体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吟诵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学语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今天在实践中证明的东西,就是过去在想象中存在的东西,现代儿童作家冰心告诉我们,想象就是诗人的过程,那么远在千年之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他是如果发挥想象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领略不一样的想象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句读,初知文意)
1.大声朗读,圈画不理解的问句和个别词语并反馈。
教师明确:重点讲解“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2.分段吟诵,概述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明确:课文讲述了一位渔人偶然误入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村庄但后人无从找寻的故事。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小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任务进行分析。
A.重点分析桃花源内景状况,分析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B.诗人从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身份出发,又勾勒了虚构的景象,接着又以刘子骥等真实姓名收尾,这样的行文安排有何意义和作用?(制作任务卡,学生自主挑选)。
教师明确:
A.“豁然开朗”是对桃花源的初步印象,风俗淳朴,人们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热情好客,淳朴真诚。
B.作者始终注意了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作者却是用写实手法描写,使人感到桃花源真实存在,虚实结合是将抽象与具体紧密相连,加强行文的真实与想象。
(四)小组活动,深化中心
戏剧表演:可供选择主题: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之旅、再寻桃花源。
(五)小结升华,任务预备
1.系统归纳本课已学知识,回顾所学。
2.情感升华本课所传递的思想,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向往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板书设计
小编推荐:
想考试拿高分? 考无忧助你考试无忧>>>专家推荐在线考题